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中国农业大学:3500亩试验田走出“科技范儿”

作者: 2021-11-15 浏览:

原标题:3500亩试验田走出“科技迷”

智能管理无人稻田建设项目组师生、农场技术员、种植户合影。图片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在黑龙江省的创业农场,中国农业大学水稻智能管理无人农场建设项目学生郝亚男正在进行多源遥感水稻营养诊断实验,通过农场的“智能管理系统”采集地面样本并进行数据分析。

  这片黑土地,正在淘汰种田老把式,迎来“科技范儿”。

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佳木斯市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三江实验站、三江小理工、绿色农业与黑土地保护创新研究中心,为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带来了科技力量。

在先锋农场,稻田种植实现了从无人浸种催芽到无人搅拌整地、无人移栽变量施肥、无人追肥等智能化作业。从此,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能终日游手好闲”的日子将成为历史。

“自从农大师生来了以后,从插秧到施肥,我们的旧农作方式被淘汰了。”绰号“包子”的农民茹紫阳是创业农场的受益者。2019年,他承包的700亩土地成为试验田,进入数字智慧农场模式。通过手机的应用程序,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地块的土壤湿度、天气温度、水稻生长等信息。

  最大的变化是肥料用量少了,利用率提高了。

过去,农民习惯把一袋肥料撒到地里,靠天气吃饭。现在像茹子洋这样的农民都转向科技吃饭。农业大学师生根据土壤质量,科学推荐各稻池化肥用量,结合无人测深、插秧机施基肥、无人机追肥。

茹紫阳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情况变了:以前大米颜色不均匀,总有倒伏。现在,水稻规模化种植的结实率大大提高,人工和化肥成本低,产量高,收入增加。

创业的“科技范式”背后是科技的支撑:稻田综合养分管理技术使肥料用量与作物生产发展更好匹配;作物生长模型与遥感的耦合技术可以确定产前栽培方案,动态评价水稻的生长和营养状况。变量施肥水稻插秧智能农机实现了无人稻田精准作业。依托高科技的“组合拳”,在黑土地上实现了数字农场模式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

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欢子学院团队与上海石莲航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寒地绿色高产水稻无人栽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主导技术。

“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劳动力供不应求,每年成本都比较高。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为种植者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创业农场农业技术员董传宝说。

中国农业大学学院教授范算了一笔账。目前,创业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面积3500亩,涉及农户11户。智能化、精准化管理,增产7%,降低施肥人工成本50%,节约化肥用量20%,帮助农户每公顷增收2000元以上。

在农场暗室堆垛托盘集中育秧中心体验“智慧农业”后,种植户黄苗对“智慧农业”的成就赞不绝口:有暗室堆垛

这是农业大学师生开展研究的一个缩影。16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在黑龙江省等地开展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生40余名。

如今,黑土地建三江已成为中国最机械化、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然而,建三江水稻生产面临着秸秆还田和黑土退化导致的土壤-植物-环境的矛盾,以及满足规模化水稻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需求的双重挑战。范说:“未来,在不断优化农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绿色水稻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待探索。”

未来,中国农业大学欢子学院将围绕黑土地保护、寒地绿色水稻生产、智慧水稻数字农场等领域,持续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大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智能设备精准运营”支撑区域发展,引领国家农业绿色数字化转型。(记者杨杰)

(编辑:丁元和(实习生)、李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