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墙”就是这样筑起的。
“老师,我正在用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我的同学。你认为我做得对吗?”不久前,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心理学教师蔡远突然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原来,南京审计大学大三学生王艺曈正在利用自己在心理学课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同学们进行心理辅导。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王艺曈能够熟练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得益于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自2018年以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筑起的“防护墙”。
模块化教学:有“1”、有“X”
为了让固定的心理健康课程“活”起来,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构建了名为“1 X”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必修课,是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X”是指心理知识的专门模块、技能训练的专门模块和心理问题个性化方案的定制,能够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救和帮扶能力。
“与普通教学模式不同,模块化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1’,还能更熟练地掌握‘X’。”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志勇告诉记者,“1 X”课程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分层动态预警,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个性特征确定模块,并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准分配,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救技能。
今年7月,在江苏新一轮疫情爆发期间,中心团队还及时创建并补充了“疫情下的自我调节”模块的相关课程,并尽快修订并公开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修订版)》及英文精简版,助力江苏省乃至全国大学生抗疫、护心、返校。
此外,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还通过“润泽赛道济”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了《接纳疫情,增强心理弹性》1《疫情教会我们与焦虑共处》等线上微课,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负面情绪。
掌心里的App:自助、互助
2021年5月8日,半夜11点,“苏欣”app里出现了一段无奈的话:“不知道为什么,下午或者晚上感觉特别虚弱,尤其是睡觉前,真的很想用头撞墙,难受,很难受。”
“你好,同学,看到你的情况很令人担忧。你能试着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谈谈吗?”
看到学生王宇(匿名)发表的这段话后,入驻“素心”App的心理老师立即联系他,进行心理咨询。
据悉,手机App“苏信”是国内首个大学生心理自助平台,由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运营,旨在解决部分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求助的问题。“通过‘云聊’,他们可以缓解爱面子的顾虑。”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协会会员杨方宁告诉记者,在“苏信”App中,数百名大学生同伴倾听者活跃起来,为同伴提供恋爱中的心理互助服务和人际交往。
截至目前,“素心”App注册人数已达75.4万,已完成心理互助8369人。在“苏心”App上,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心理知识,接受心理调查,还可以在线与咨询师交流,预约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App后台也会通过抓取学生的数据,为学生推荐相应的文章和心理服务。
24小时心理热线:专业、免费
“你好,这里是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有什么事吗?”
“当有人能和我说话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被放弃……”
杨静是江苏大学生心理热点志愿者教师
早在2019年10月,该中心就开通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全省所有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都是经过培训后聘用的。咨询师24小时轮班工作,为省内大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此外,该中心还开通了热线与“苏信”App的连接服务,将热线的单一求助拓展为固定咨询师的稳定求助。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蔡志勇告诉记者,接听热线后,志愿者会根据谈话内容进行风险评估,自残等高危电话会与警方110联动寻求警方介入。
截至目前,江苏省大学生24小时心理热线累计接听电话5839个,危机干预86例,全省各地群众纷纷求助。
下一步,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将与心理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合作,进一步向人工智能领域拓展,研发“智芯人”心理咨询机器人,更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服务。
(记者刘一祯、苏烟、通讯员纪尊宇)
(编辑:郝、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