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想培养孩子自律?请让你家的安全感“落地”

作者: 2021-12-21 浏览:

原标题:想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请让你的家感到安全。

自律一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不是责骂或教导的结果。

——————————

至此,中考后的家长会估计要结束了,估计有很多忧心忡忡的家长在跟老师说:“太自律了!”

例如,他不能坐着不动做作业。他在课堂上总是扭来扭去。让他看书,很快他就分心了,四处张望,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些情况,在家长眼里,都是“自律不足”的表现,说劝也没用。当然,父母肯定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什么是自律?

据说“自律”二字在《左传》出来,意思是可以要求自己,化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无需现场监督。显然,这是行为的社会表现之一。换句话说,这不是人类行为的本能。发展自律必须有一个过程和具体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自律”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将来提高学习效率。孩子的自律是在完全投入到具体情境事件中时,对其社会化能力的评价。孩子的“全情投入”只有在可预见、可控的环境中才能实现。

“可预测、可控制”的环境通常约等于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安全感”。

抚养者和长期生活节奏的稳定,让孩子安心

很多介绍“安全感”的儿童育儿书都强调其重要性,却往往忽略了培养安全感的“落地”措施。

比如强调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核心。然而,我们如何在母亲和婴儿之间,或者在看护者和婴儿之间进行互动,以更好地建立安全感呢?

当我们观察“良好的养育”时,我们可能有以下因素:

主要照顾者要稳定母亲或其他照顾者(比如家里的老人),我们都建议尽量稳定。我们发现,在一些家庭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经常交替抚养婴儿,婴儿往往更容易出现难以安抚的情况。

我们可以用成年人的经历作为类比:每个人都“自带节奏”。生活习惯不同,节奏也不同。如果成年人频繁地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必然会导致当事人的不适。类似的不适,在婴儿身上,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的感受。婴儿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适应频繁更换照顾者带来的变化。这种不稳定性不利于建立宝宝的基本安全感。

日常生活节奏的稳定性很容易被忽视。总有很多新父母太想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了。比如,他们特别喜欢带着宝宝频繁出行,每个周末都会给孩子安排眼花缭乱的郊游.换句话说,即使养育者是稳定的,日常生活的节奏也是混乱的,他们无法为孩子创造稳定感。长途旅行只是一种“极端”和典型的表现。

通常,对于3岁以下的婴儿来说,婴儿很难区分和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旅行的新鲜感恐怕仅限于成年人体验,而留给婴儿的则是不断适应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婴幼儿会“放大”许多感官体验。比如婴幼儿对声、光、电等一系列刺激非常敏感,甚至婴儿放个屁都会吓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家长觉得带很小的孩子出去玩是极其困难的。频繁出差后,即使宝宝回到熟悉的家,可能也比以前更难安抚。

过度随意的状态延续到学龄期,孩子易受干扰

正是养育者的稳定和日常生活节奏的稳定,带来了宝宝“可预测”的直观感受。通过“母婴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稳定状态下,每天早上吃完早餐,当妈妈开始穿外套时,宝宝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他凭直觉知道他妈妈很快就会带我出去玩。这种最初对生活的预期和“控制感”是安全感的雏形。正是这种核心感受,培养了孩子未来延迟满足的能力:我可以预见,我可以在这一刻等待,未来会按照我的判断发生。

因此,培养安全感稳定照顾者和长期稳定的生活节奏是一种“落地”措施。相反,如果宝宝的日常活动和休息时间不确定、不稳定,那么他自然很难建立起“可预测”的直观感受。

这也体现在“母婴观察”中:如果妈妈经常不观察孩子的需求,不顾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方便喂奶的时候就可以喂奶,突然想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就会经常表现出无精打采、睡不着觉、吃饭困难。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其他困难,比如在幼儿园不能全身心投入玩游戏,听故事时心不在焉,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扰,不能全身心投入。

当这种状态持续到学龄时,就会引起家长的焦虑。这时,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不自律。

所以在进入幼儿园之前,请尽量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照顾者和稳定的生活节奏。

稳定的规则感有助于自主安排时间

如果以上都能做到,也要注意稳定感。在规则不稳定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更难教育。他们说什么都不听,也没人能说什么。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稳定的规则就像红绿灯。一旦建立,就不应该每天改变。原因很简单。我们谁都不想有一天出门突然发现红绿灯的规则完全变了。几天后,它变回红灯停,绿灯行.

同样的道理,当父母和孩子

作约定时,无论事情大还是小,规则建立要慎重,而一旦建立规则,则需要在家长的维护下,坚定地执行。有时在多人抚养的情境中,规则也不稳定,比如爸爸有爸爸的规则,妈妈有妈妈的规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又各有标准……

  不仅如此,除了多人抚养的情境外,即便养育者稳定,规则不稳定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父母如果不加设定,突然告诉孩子“我们要回家了”,孩子往往留恋难舍,极端不情愿。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家长会强行带孩子走,而有些家长虽然“拗不过”孩子的兴致,允许孩子继续玩,但一等再等后,却最终因忍无可忍而强行带孩子离场。类似这样的处理,无论是“言出必行”的“果断”,还是“忍无可忍后的雷厉风行”,多是随着家长的心情而定。类似情况如果成为常态,孩子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就难以专注,他会担心自己会随时被带走,游戏活动变得既无法预期,也不可控制。

  再以游戏时间为例谈规则的建立。父母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提前5分钟告知孩子,还有5分钟就要离开,做好准备;时间一到,就坚定地带孩子离场。针对较小的孩子,我们可能还需要每过一分钟,就告知孩子剩余时间还有几分钟。因为较小的孩子没有确切的时间感,成人所说的5分钟,在他们的内心感受中并无概念。

  注意这样的细节,是在帮助孩子逐渐明晰时间的感受。在这样的提示和帮助下建立规则,更容易使孩子全情投入到游戏中,在他日后进入学龄期时,能有效地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

  总之,在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里,在比较明晰的规则和节奏里建立起基本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在日后全情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所以说自律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能力,而不是责骂或教训的结果。

  薛畅

(责编:郝孟佳、薄晨棣)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