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

作者: 2021-12-31 浏览:

原标题:培养超越自我的学生

【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

“忠于党的教育是我毕生的信念。”这是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在获得2021年度优秀教学奖后的肺腑之言。之后,他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100万元奖金,用于奖励为基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师范院校教师。

传授世界的才能。至今培养博士88人,晋升教授62人,6人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本人就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奋斗者,主导完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次将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细化、具体化,成为我国高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依据。

为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办公楼里的黑白照片留下了过去的岁月。

“这是我的老师,朱智贤先生。他是中国心理学大师,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们走着走着,林崇德说:“在课堂上,他的每一次演讲都可以变成一篇文章。”

这是一位对他有重要影响的老师。“我现在做的一切,似乎都在抄袭朱教授的学习过程。”林崇德说。

朱教授的三次批评令他难忘。他相信遇到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但这种爱需要“仁慈与仁慈相结合”。

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被改写了20多次。他说:“我必须对学生负责。每一个小问题都和学术质量有关,我不能放过。”

在选择博士生时,他公开提出“五不动”原则:一是以前没有成就,没有研究能力就不动;二是面试不能展现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不招;第三,他们不节俭,或者懒惰,不招人待见;第四,如果没有成就动机,就不要招;五才人无德,何况招。

然而在生活中,学生一点一点感受到他的善良:担心学生的收入,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从思维认知到道德社会性,从非智力因素到心理健康,从教师心理到学生核心素养等。他的学生在大大小小的科学研究中展现了他们的品格、智慧和才能,这使他有了培养超越自己、值得他崇拜的学生的信念。

今天,他享受这种快乐。

为学:推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

在现代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林崇德率先提出了重视心理健康和中国心理健康的思想。他的书《多元智力与思维结构》发表在世界权威期刊《理论心理学》上。他通过心理学为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奠定了科学基础,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广播人”。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共同愿望,特别是潘一院士和朱老在他们的著作中作了精辟的阐述。在我们这一代,像车、沈德立、和我这样的心理学家,都极力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林崇德说。

在他看来,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有三层含义:一是研究中国现实的问题;二是在借鉴国外科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土智慧、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三是建立中国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特别是理论体系。

2010年,他和弟子辛强子教授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了《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明确提出了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我们必须警惕以“国际化”或“国际一体化”的名义将中国变成西方理论和方法的试验场,更不要把自己变成西方同行的中国数据收集者。

开展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是他一贯的主张。在学生眼中,林先生在学术上“严谨规范”。学生们经常谈论他帮助学生决定论文题目的要求:你能挺起胸膛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还有继续扩张的空间吗?你能产生有分量的结果吗?符合研究生自身能力吗?

“研究从问题开始,这些问题要么是真正的学术问题,要么是实际问题。只有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才是好的研究。”林崇德说,应用研究通常是一种“问题导向”的研究,这种“问题”更应该是一种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国家急需的、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学科。比如他们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就是这类课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号文件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是明确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与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心理学专业人士必须勇于面对各种现实和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满足于摆弄外国理论和对实验室的精致控制。”他特别指出。

为民:执着生命至上的心理健康事业

2020年2月,朋友圈流传一条直播消息。内容: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以“抗疫情,让我们一起上心理战场”为题,做了“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培训”第一讲。

北师大教授告诉记者:“林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两个委员会简称“心理指标委员会”)。教育部“心理指数委员会”正在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一次临危受命,甚至一度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住院,但他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林崇德看来,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汶川地震发生三天后,他就组织制作了心理援助手册,并冒着余震的危险赶赴震中汶川县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为系统研究并服务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他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专家—教练—教师”相整合的创伤干预模式,持续开展灾区教师培训,并基于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创伤后心理反应的“辩证—整合”理念,指导临床工作。

   基于长期的追踪和干预研究,他带领团队成员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目前该团队已成为国际创伤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团队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选、督查与评议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林崇德挂念着“心指委”今后的工作。“我们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载体建设,并不是说我们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太多,而是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水平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得以提高。”80岁的他依然忙碌着。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