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研究生扎根农村擦亮“科技院”金字招牌
长期送研究生到农业生产一线!3月22日,官网,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003010表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决定推广科技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农村人才振兴。
研究生扎根农村,零距离接触农业生产。
科技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003010指出,科学技术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长期选派研究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现场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普及、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生动阐释了研究生教育培养谁、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重要命题。
从2009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每年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农村300多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在一个又一个科技小院,张福锁的团队建立了保姆式的技术应用模式,解决农业生产中从种植到收获的所有问题,农民朋友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天亮前来到小院为植物“挂号”治病,让科技小院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在科技院内,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科技四位一体的平台,并不断创新应用。”张福锁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国农业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的直接推动下,全国30多所涉农高校相继建立了300多个科技科学院,覆盖20多个省(区、市)。一批小型科技院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加快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成果整合。
在中国农业大学,我们专门增加三年制“科技小院硕士生”的招生,他们要在农村待两年,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学校定为三年,是因为考虑到农业生产周期长,两年的周期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规律作为参考,所以还是优化一下这个制度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训部主任陈凡军介绍。
每一个小的科技机构都不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地域范围内。中国科协定期对小科院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让这里的科研成果能够跨学科、跨地域的融合。
“我们有协议,有研究生培养的协议,也有科研合作的协议,我们共享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指出。
《通知》这次明确了每个小科院必须有一个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