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功勋外教”的七十余载中国情

作者: 2022-04-14 浏览:

原标题:“功勋外教”70多年的中国情缘

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吴雪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噩耗传来,全校哀悼。“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的官方消息在河大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后,河大评论屏幕——“生于美国,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杨阿章脸,一颗中国心,大爱全世界”“请安心走吧,老师,您将永远活在学生心中”,瞬间充斥留言板,引发网友集体悼念浪潮。同时,吴雪莉先生的逝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深切缅怀。

高尚,模范,有成就,模范。吴雪莉,这位扎根中国70多年,耕耘杏田一生的中国美人,用她的中国爱国,用她的敬业,用她的执着和奉献,诠释了何达大学一代宗师的品格和楷模。她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奉献了一生,她的青春永远留在了河南大学。

一面国旗 世纪情缘

1925年7月15日,吴雪莉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史密斯堡。童年的艰苦岁月锻造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培养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对幸福稳定家庭的美好憧憬,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她心底,生根发芽。1938年,由于《西行漫记》在斯诺,13岁的吴雪莉第一次了解了中国,他向往着这个神秘、古老而爱好和平的东方国度。1945年,20岁的密歇根州立农业学院毕业生吴雪莉与来自中国农业部的特殊学生黄远波举行了一场简单而热闹的婚礼。次年,她和丈夫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船驶进上海港已经是凌晨时分了。吴雪莉扑倒在栏杆上,激动得脸红了,眼巴巴地望着这个陌生却又莫名其妙地善良的东方神秘国度的黎明。从此,她与中国结下了70多年的不解之缘。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吴雪莉排了很久的队,终于买到了一面五星红旗,一直珍藏至今。每年的10月1日上午,吴雪莉都会在家门口悬挂这面中国国旗,用实际行动表达她对中国的真挚热爱。

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50岁的吴雪莉成为中国公民。她非常看重身份的转变,经常用一口洋气的开封话强调自己“已经是中国人”而不是“外教”。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常常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在来中国的70多年里,吴雪莉一直被问及“你为什么想留在中国?”她笑着回答:“因为这里让我有家的感觉。”她的血液里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她总是深情地说:“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和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当被问及是否会回美国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不离开,你会永远在这里。我的骨灰将来会撒在黄河里。”

文明互鉴 当起“红娘”

1957年,吴雪莉受聘于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成为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师,也是学校的第一位外籍教师。她热衷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主动承担起“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使命,从而更好地介绍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1958年,伦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作者是吴雪莉,描写了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新奇认识和新鲜感受。吴雪莉以她独特而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社会,是中国故事当之无愧的讲述者和见证者。此外,她还翻译了伦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45万字材料和《陈云文选》的初稿。

每次访美都是吴雪莉最忙的时候,介绍和宣传中国是她的主要工作。吴雪莉访问了美国10个州的14所大学并在那里讲课。所到之处,她总是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山水、社会变迁,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沧桑巨变,向大洋彼岸的亲人介绍自己生活过的土地,让黄河边的河南大学为人们所知。

被吴雪莉的中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103010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她主动接手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一行行优美的英文从她的作品中流出,流向不熟悉中国的西方读者,增进了外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建立了中西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1988年,应中央编译局的邀请,吴雪莉赴京翻译了国务院总理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的部分初稿。凭借母语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吴雪莉对“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凝聚力”等词语的英译得到了中央领导和马列著作编译局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确定为该类词语的标准译法。103010称赞吴雪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人”。

杏坛诲人 德厚流光

“三尺讲台是国运,一颗丹心体现初心。愿心系神州,愿岁月寄山河,这是吴雪莉在河大整个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桃李园》,从《金发碧眼》到《秀发飘飘》,吴雪莉一直致力于英语口语、美国文化、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外国语学院第一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团的带头人,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和博士。

士生,推动了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认真,形式多样。据学生们回忆,这位有着与众不同外貌的外教,其教学形式和方法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吴老师每次上课时都会带很多道具,比如鹦鹉的耳坠等。她赴美探亲时带回来很多国内见不到的东西,带不回来的就拍照片,这些对当时我们的英语学习极有帮助。”河南大学教授、曾任公共外语教学部主任的穆春玲回忆道。

   治学严谨,言传身教。课堂上的吴雪莉风趣幽默,和蔼可亲,钻研起学问来却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对待学生,要求严格。她用最令学生振聋发聩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其成长。如今,这种严谨治学的风格和教育理念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作为“传家宝”,代代传承。

   吴雪莉将其一生都献给了河南大学,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曾被评为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获“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等荣誉,获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她“十大功勋外教”称号。2019年,吴雪莉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成为河南省唯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入选的“国际友人”。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河南省委外事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河南大学外语学院1981级研究生杨玮斌沉痛悼念恩师:“先生历经沧桑磨难,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数十载,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片曾经的异国他乡的土地,用爱把不同民族和文化凝聚在一起,忠诚和信念已化作共和国丰碑上一颗耀眼的星,闪烁着光荣与梦想,崇高和伟大,映照在学生们的心里。”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以此诗深切缅怀吴雪莉,沉痛悼念先生千古,风范永存:

   汴梁耕耘七十载,华籍美人中国心。

   乡音儿化呈宋韵,金发结缘黄河亲。

   桃李不言下成蹊,交流东西通古今。

   学科一流新气象,碧眼望见又一新。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王文君)

(责编:郝孟佳、熊旭)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