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上海高校,抗疫答卷这样做

作者: 2022-04-18 浏览:

原标题:上海高校,抗疫答案是这样做的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人员密集,不仅要编织防控安全网,还要保证特殊时期教学、工作、生活的有序推进。上海的高校如何答好这篇论文?

创新:教学科研不停步

云实验,云课堂.疫情下的教学科研更有智慧,有温度,有担当。

在华东师范大学,虽然教学场所和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丝毫没有影响师生的积极性,全天的网上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虚拟仿真平台上,学生足不出户做“云实验”,教学科研不停歇。

疫情爆发前,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在校级虚拟仿真课程共享平台上安排了30个大学物理实验,全面服务于本科实验教学。该平台除了对本校学生开放外,还为中国高校MOOC平台上的多门课程实验提供虚拟仿真操作,方便校外人员参与学习。

在正在建设中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一计划两中心”(人类表型组国际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保持运转。推进重大科研项目,攻克“卡脖子”难题.很多80、90后的年轻科研工作者都在争分夺秒,实验设备运转正常,数据源源不断。

日前,收到校园准封闭管理的通知后,复旦大学大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2019级博士生丁明感到不安:“如果这个时候不在实验室,前期的大量工作就白费了。住在实验室里,又担心住宿和洗漱。”

“实验不能中断!”她赶紧收拾好衣服和生活用品,赶回张江校区。不久前,她刚刚建立了一批模型,打算在啮齿类动物身上进行情绪行为实验,研究大脑是如何调节痛觉神经网络的。数据将在未来几天内收集。

“我以前一直是多虑了!学校第一次提供了行军床和热水器。经过科研,还和留守的老师同学约好了运动健身。如今,人们的兴趣不同了。”她说,“现在,我感觉实验动物要认我这个‘铲屎官’了。”

升级:抗疫实例融入专业课

在这段时间里,教学中出现了新的现象,——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抗疫实例,正在走进课堂。

“为什么防疫人员在日常核酸检测中做咽拭子时,要擦两三次棉签,还要滑很远的距离?”作为《流体力学基础》的授课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石启伟将问题抛给了屏幕另一端的学生。

"用表面张力、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和开放系统流体力学的概念进行分析."石启伟接着讲。

在解释数值模拟时,他将棉签简化为直径为3mm、内部孔隙率为40%的圆柱体。取样后,缝隙中可以充满粘液。学生可以模拟拭子的数量和长度与收集的粘液量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之外,学生查阅文献,编程计算,更仔细地观察和体验核酸检测的细节。“既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核酸检测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果分析的难度。”石启伟认为,这是专业学习中的“溢出效应”。

身边的抗疫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不是“晃来晃去”,能够科学地解决和优化问题,这就是课程和知识的魅力。

在这所大学里,还有一位教授推出了“无人送餐”的新模式。他叫杨明,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目前,杨明还在研发无人驾驶的“三足”拖车:“讲述智能汽车背后的‘黑科技’,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送餐中的关键问题。让他们知道自动驾驶的难点和痛点在哪里,有效提高他们对科研和探索思维的敏感度。”

有老师认为,将生动的抗疫案例融入专业课,有助于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研精神的完美结合,促进专业教学与“大思政课”在“润物细无声”中同向前行。

成长:抗疫路上全面发展

防疫工作每天持续四五个小时,负责统计楼内人员信息,收集发放防疫物资,组织核酸检测.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9级研究生、党员冯这几天也没闲着。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毕业生之一。

“临近毕业,论文压力与防疫工作叠加。不可能说不辛苦,但是感觉很有收获,社区志愿者也不容易。”冯说,在高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和同学们一起在楼里抗击疫情,很有意义。

这几天,在宿舍怎么安排学习生活?“虽然学习环境变了,但安静的时间可以让我没有杂念,重新找到学习生活的节奏。”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朱博一和他的同学们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保证高效、专注地完成科研计划。“疫情期间,我学会了打乒乓球和练书法,养成了每天用App做健身操的习惯。每天都很充实。”

“在疫情防控中,同学们成长了。”有高校辅导员表示,这段时间,学生们受到的善意和温暖也让他们感动。

待在家里,温暖同步!材料修正

料学院2021级研究生郝一帆、周红灯、何忠书、吕明睿4名研究生共同创作了抗疫主题视频《疫尘不染,静待疫散》,目前总播放量达到5000多次;师生“隔空合奏”上演,朱歆怡、许舒萌、王璐佳等7名研究生主动参与《我的祖国》视频录制,致敬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抗疫战士。

   趁着这个春天,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近30名优秀专业教师,结合理工科院校的文化特点,推出“线上美育小讲堂”,给闭环管理中的师生带来美的享受。这个“线上美育小讲堂”,从古青铜器文化到当代艺术,从摄影技巧到绘画色彩,从日常美学到行为艺术,从艺术鉴赏到当代电影,无一不引起师生们的浓厚兴趣。

   疫情促成长,逆境恰自强。在这个春天,上海的各所高校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同心守“沪”,而青年学子们,也在自觉自律中积蓄着成长的力量,在守望相助中彰显着责任和担当,在全面发展中变得更加昂扬、乐观、向上。

   (本报记者 章正 颜维琦 任鹏)

(责编:郝孟佳、熊旭)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