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养高素质“双碳”人才,学科和教师不能只靠“散养”
低碳发展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攻坚克难,发挥引领作用。2021年以来,全国多地成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院和研究所。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的碳中和专业,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培养相关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实现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的碳中和,需要解决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最近教育部发布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原则和方向。
103010明确了9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等。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是全方位的。3354人才要求不仅要有能源、碳减排等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还要有金融、法律专业知识。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的碳中和专业,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培养相关人才的方法。“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秘书处的中国大学——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说。
高校以“双碳”为目标,但定位千差万别。
低碳发展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攻坚克难,发挥引领作用。
2021年以来,全国多地成立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院和研究所。据日报记者了解,基于现有学科和人才梯队建立碳中和学院和研究院是高校碳中和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流,而这些学院多集中在能源、电力、交通、建筑等学科积累深厚、校企合作密切的高校。
虽然这些大学都是以“双碳”为目标,但办学定位却大相径庭。
2021年9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所成立。清华大学表示,未来将重点关注低碳发电与电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污染与减碳协同等领域。
同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同时揭牌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碳中和示范能源学院。学校将开设碳存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油气资源绿色智能开发、低碳能源高效开发、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智能炼油与新能源等学科,并在碳中和能源领域组建若干个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
不久前成立的华北理工大学钢碳中和研究所,是国内首个由高校组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钢碳中和研究所,重点研究钢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节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也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为地方碳中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榆林碳中和学院
然而,“双碳”的目标很难一蹴而就。今年两会期间,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碳中和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校相关领域学科结构单一,学科建设仍需建立完善的整体规划体系;科教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衡,科研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内“双碳”合格人才供给不足,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有效的产学研指导。
在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主任委员、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徐畅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有关。“以前碳中和相关的专业比较分散,涉及冶金、化工、能源、电力、交通、建筑、海洋等学科,研究领域也划分得非常细。两倍
碳’目标提出后,产业需求和科研攻关都迫切需要人才支撑,而原有的分散培养已经难以满足各行各业对‘双碳’人才井喷式的需求。”此次发布的《方案》,依据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战线长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性、全局性统筹规划。其中,对紧缺人才培养提出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在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方面,《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肖睿透露,目前东南大学计划在能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今年的招生计划中,增设碳中和大类,探索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攻克核心技术,需建立高质量人才梯队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尚需攻克的核心技术是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面前的难题。
肖睿认为,就低碳发展而言,需要相关技术立足节能,提高能效;而想实现零碳,则需要风能、太阳能、储能、氢能等领域的技术更成熟;负碳技术则需要着力于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攻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多学科体系,并细化课程,依托学校目前多个学科的师资积累,联合培养人才。”肖睿说,与碳中和所涉及的专业较为分散一样,目前专任教师也分布于各个学科中,如果考虑设立碳中和专业,会先从多学科中抽调、组建新的教师团队。
此次《方案》也提出,要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如何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也给出了方向: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多学科的交互融合以及教师团队的引领示范,有利于各个高校相互借鉴,探索建立符合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梯队。”许昌说。(本报记者 金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