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理工大学:挖掘老科学家留下的学风“宝藏”
【学习风格传承行动】
实习记者孙明远
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图书馆的四楼,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基地”3354“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征集项目征集基地”。这个“基地”不仅仅是存储功能,更是一个展厅,由中国科协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打造。
“早在2010年,我们学校就与中国科协签订了创建这个‘基地’的合作协议。”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金军回忆说,“基地”已有10多年的历史,是集数据存储、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物理空间。到2022年,“基地”已通过文献、实物、数字资料、音视频资料等方式收集了481名科学家和4组科学家的信息。
“2019年以来,我们启动‘学风传承工程’,这个‘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和支撑作用。这些老科学家留下的资料,是我们学风的‘瑰宝’。”在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前,金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用老科学家的数据。
“我们设计的活动包括展览、视频节目等。师生可以多种形式参与。”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馆员卢汉指着展厅里正在播放的主题视频,解释了该校图书馆主办的传承学风行动计划。
传承学风的主要途径是展览。展览的理念主要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党对科学家的引导,二是科学家对党的事业的坚定追求。如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该校图书馆主办了《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特展,通过申请书、志愿者、入党故事等媒介,展示了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导、科学家对党的事业的殷切忠诚和对民族复兴的执着追求。
除了展览,该校图书馆还策划了另外两项活动:一是征集“我心中的红色科学家”手绘作品,二是招募“科学家入党的故事”讲述者。卢汉说,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师生充分参与到传承学风的活动中,近距离接触科学家的入党故事和相关史料。
“我注意到,为了很好地解释人,一些学生还寻找相关资料,以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和背景。这体现了学生对这类活动的热情,让他们有参与感。也许,在这些青年学生中,会走出未来的院士。”金俊笑着说道。
为了保证师生的参与,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直接合作。比如组织以艺术类专业为主的知一书院学生积极参加“我心中的红色科学家”手绘作品大赛。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获奖,还可以获得在展览中展示的机会。机电学院团委招募了多名“科学家入党的故事”叙述者,积极开展学风主题视频录制。最后推出了6个优秀视频,在学校广泛传播。
“我们的展览在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的图书馆举行。今年还在筹划新的展览,延续科学家精神和学风的传承活动。”卢汉说道。
将学习风格活动融入新生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有一个徐特立图书馆。徐特立是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图书馆也是学风主题展的布置场所之一。
“我们也有一次经历
学生们参观完展览后,图书馆也收到了一批学生的反馈。“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学生们真的记住了很多老科学家的名字和事迹。毛科、徐更光、黄旭华.一些科学家与我们学校有联系,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的大学学者。从入学开始,学生就可以‘认识’这些大师,感受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学风。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活动形式。”金军总结道。
(编辑:郝、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