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暑期社会实践如何避免“为做而做”

作者: 2022-07-12 浏览:

原标题:暑期社会实践如何避免“为做而做”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提供了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认识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机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克服疫情影响,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这块“试验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基层,增长见识,锻炼毅力,陶冶品格,增强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特点:实践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目前,我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拓展和完善。结合高校实际,开展专业实践、校企合作、创业实践、调查采访、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学校课堂知识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职业意义和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实践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参加深入而广泛的实践活动,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和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运用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能力。

此外,实践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本科生为主体、研究生为重点、教师为导向的完整实践体系,丰富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层次,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

挑战:实践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当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比如形式化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假实践”时有发生,流于形式,更注重现场,浅尝辄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深入调查、融入社会容易流于表面,尤其是在暑假结束前赶一篇报道的情况。这种形式上的、表面的“社会实践”必然意义不大。

社会实践体系设计不完善。在疫情形势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是必然的选择。然而,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同质化已经成为现实情况,缺乏有效的方法。线上线下的结合缺乏有效的设计,无法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考核、评价、激励制度仅仅是笼统的指标,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为做而做”的状态。

社会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学校无法全面了解学生接触的实习场所。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容易蒙混过关,没有真正开展社会实践;有的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时“轻怕重”,有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肤浅”。调查不深入,他们只是把它当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深入了解,极大地影响了育人的效果。

社会实践保障有待加强。受疫情影响,很多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足,无法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从社会角度看,部分机构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感,参与度和合作度都比较低。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挑战,笔者建议对形式主义打出“组合拳”。疫情形势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要做好完整的内容设计和科学的实践安排。比如返乡大学生可以协助当地的预防接种宣传和答疑解惑,或者去预防接种现场帮忙维持秩序,服务接种群体。高校可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特点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主题,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拓展实践内容,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此外,高校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挖掘专业优势,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调动师生和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同时,创新流程管理,牵住牛鼻子。狠抓过程管理是保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的关键。一、结合实践反馈和行业最新发展,调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二是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采取团队成员自我评价、学校实践指导机构评价和社会实践基地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三是在实践成果展示上,采取论文报告、主题演讲、微电影制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活动和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第四,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搭建暑期社会实践信息推广平台,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利用好网络,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方式培训、传播、推广社会实践。

第三,统筹育人,合力下好一盘棋。一是因地制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立足地域特色,结合高校特点,发挥区校联动优势,编写社会实践大纲。二是着力培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做好实践队伍组建工作。三是系统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操作措施,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更好地支持社会实践。第四,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积极与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资源引入社会实践。第五,充分发挥“老同学带新同学”的作用,鼓励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的有经验的同学继续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和引导“新同学”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

   最后,科学精准施策强化“双保障”。在高校内部保障上,一是让学生明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职责,通过举办宣讲会、培训会等形式倡导学生团队对其成员进行严格审核与把关,并对思想认知、项目执行、报告撰写、媒体宣传、人身安全等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二是在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要亲赴一线,与学生共同调研、工作,并对其进行深入指导。在社会外部保障方面,政府要积极协调多方资源,根据“双向选择、就近上岗、合理调配”的原则,尽可能安排学生前往家庭所在地的实践单位,有条件的单位可为其发放实践补助。

   (作者:张宝歌,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