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方体有六个面,三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在特殊情况下,两条边是正方形的,另外四条边是矩形的,并且是相同的。长方体有12条边,相对的边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组有4条边。长方体有八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边。长方体的两条相邻的边互相垂直。
大家好!今天,我说这个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卷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对长方体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更深入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将平面图形的学习扩展到三维图形的学习,是学生发展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是高度抽象的,这门课是学生第一次深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班的现状和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班如下:
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三维图形,并逐渐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3)思想道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面、边和顶点的特征,并知道其长度、宽度和高度。
教学难点是:形成长方体概念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鉴于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和弱空间概念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观察和感知各种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一对一的测量、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能够进行适当的指导、及时的指导,多媒体课件能够及时验证结论。采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有序地观察、操作和总结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嘴能力和动脑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课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三维图形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使用物理模型的直观活动中对身体特征的分析、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对图形进行抽象。因此,我确信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直观(物理或模型)
2、摘要(特征)、摘要(图形)
3.具体化(应用)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步是接触已知的事物,观察真实的物体,并建立引导外观的课程:
首先,计算机显示所学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被线段包围”,为下面“身体被平面包围”的陈述打下基础。接下来,老师展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被什么包围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样成形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微型计算机显示各种长方体物体,如墨水瓶盒,并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这样学生就可以对长方体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老师适时问道:“你怎么判断?”
第二步:把握目标,合作学习,总结长方体、抽象图形的特点
在这个关键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了解长方体的面、边和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触摸它。他们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等各种感官参与大脑分析。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将演示这个概念。然后这个概念将以下面定义的方式展现出来。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解决关键问题。
我打算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要讨论的问题。我列出了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和解决:
(1)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怎么数数?每张脸的形状是什么?对立的面孔之间是什么关系?
(2)一个长方体有几条边?你怎么数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3)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比较和测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用电脑动态显示并验证:请看。
(1)这是一个演示,让学生数数脸,并验证对面的脸完全相同。
(2)这是边被分成四组,12条边被规则地计数,并且相对的4条边的长度被验证为相等的证明。
(3)这表明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循序渐进。例如,在计算边数和边数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数,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常规计数过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方法的能力。此外,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知道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从实物到几何图形是理解上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依托,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先观察物体,然后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张脸看起来像什么?为什么有些面被画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些边被画成虚拟边?“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长方体物体的图形被隐藏起来,并从真实物体中抽象出来。通过之前学习的长方体特征,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被共同构建。长方体的概念是由物理特征图形形成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理解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解释了长、宽、高的概念,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随长方体放置方法的不同而变化。然后,要求学生练习测量他们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并解决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是外化(应用)和内化新知识。
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深化不仅依赖于直觉,还依赖于灵活、有趣和分层的训练和练习。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
2.应用练习:制作一个矩形框架需要多长时间?
举杠的有趣练习:两根长方体玻璃管。让两个学生倒长方体形状的水,看谁能倒得快。这一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学习仍然不尽如人意。
我在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中使用了轮廓信号法,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强调长方体的特点。(黑板书写设计)
对长方体的理解
六个矩形的反面完全一样。
(在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个相对的肋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总之,本课的设计,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以上是我《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计划。请批评和纠正任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