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 ~ 1950)原名华,民间音乐家。昵称是阿炳,一个土生土长的洞庭湖,无锡,江苏省。他是雷尊寺道士华清河的儿子。华精通各种乐器和道教音乐。阿炳年轻时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当他10岁时,他的父亲教他打石头来模拟击鼓和练习各种节奏(后来他成了当地一名著名的鼓手)。12岁时,阿炳开始学习吹笛子。他的父亲经常让他靠着风口演奏,并在笛子的末端挂一个铁环来加强他的手腕。后来,他简单地用一个重物代替了铁环。学习二胡时,阿炳更加努力了。他的线被血划破了,他的手指成了厚厚的茧。阿炳使用的二胡的外弦比普通的弦粗得多,这与他多年的练习是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他长得很漂亮,声音也很好听,被称为“小石天”。1914年,华去世,成为掌管雷尊堂的道士。他和堂兄华伯阳轮流掌管雷尊堂的香火收入。此后,由于管理不善,阿炳又染上了坏习惯,他的生活逐渐变得贫困。当他34岁时,他一个接一个地失明,生活迫使他流浪街头,以演艺为生。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曹安、杨教授来到无锡为录音。到这个时候,阿炳已经完全放弃音乐三年了。经过三天的练习和两次录音,三首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以及三首琵琶作品《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的瑰宝。《二泉映月》之后,《大浪淘沙》获得了20世纪中国古典音乐奖。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提出聘请阿炳为教师。然而,他当时病得很重,无法申请。他于12月4日去世,葬在无锡西郊山脚下的“颐和山庄”公墓。阿炳在音乐方面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家族遗传的障碍。他吸取了所有人的长处,并拥有广泛的技能,通过音乐反映了他对痛苦生活的所有感受。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从心底里透露出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它们充满了情感、激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点击查看小学课外知识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