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及作业设计》中,二楼被定义为“你一直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到“终成眷属”。我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合理的。
(1)记忆内容不完整。第二层是关于记忆。萧金华听到这个坏消息后的表现并不是“告别”那天发生的事情。它应该属于记忆的范围并被分配到第二层,否则记忆的内容就不完整。
(2)淡化主要人物。作者的人物选择具有代表性,第二自然段的主要人物是萧金华。因为萧金华是朝鲜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虽然她没有像她母亲那样献出宝贵的生命,但她毕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勇气、机智、力量和清晰的爱与恨也表达了她对志愿者的爱和友谊。当然,萧金华感人的故事是朝鲜人民用鲜血保护志愿者的又一个例子。学生必须理解这个例子,才能体会到中国人和朝鲜人之间的战斗友谊,这种友谊比山高,比海深。然而,为了突出肖金华母亲的牺牲,二楼被分割成“你母亲拉了一颗手榴弹,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萧金华在听到噩耗后的精彩表现被排除在中心事件之外,这明显削弱了萧金华在本文中的地位,也削弱了主要人物完整形象的感染力。这也是不合理的。
(3)忽略总分关系。“你一直是个坚强的孩子。”这是总句的第二层。这一层是围绕“强”写的。“坚强”不仅表现在“上车”、“解开”、“营救”肖金华营救志愿军老王的一系列行动中,还表现在她听到母亲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时“跺着脚”、“厉声说话”而不流泪的行为中。如果我们以“一起结束”为标准,我们如何理解第二层次的总分关系?
那么,二楼应该被吸引到哪个句子?有些老师认为二级作者用的是“总分”而不是“总分”的写作风格,所以他应该被分配到句子“小金花,你有多强”。我认为这种方法也不合适。把“你一直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作为总句,把“小金花,你有多坚强”作为中间内容的总结,说第二层是“总分和总分”结构,也是合理的。然而,只要结合这一自然段落的最后一句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你有多强,小金花”应该作为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的过渡纽带,总结上面的内容并引导到下一句,重点是引导到下一句。我们可以假设“你有多强,小金花”这句话将被删除,从而对第二层的内容没有影响,但最后一句不能与前一句联系起来。这表明这个句子应该放在第三层,因为没有这个过渡句,第三层的意思就很难表达。
可以看出,上述两种分层方法都缺乏依据。作者的观点是:在第一个层面上,从一开始就以“不会唱歌”为题,写志愿军战士劝说萧金华不要因为这个差异而感到太难过。在二楼,从“你一直是个坚强的孩子”到“妈妈,我一定要向你汇报这件事”华和她的妈妈去救志愿者老王。她母亲去世了,华非常坚强,没有流泪。在三楼,从“你多强壮,小金花”到“你是怎么流泪的?”今天,当小金花与志愿者叔叔分开时,她流下了眼泪。
根据作者的评分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以这种方式进行分层训练。首先,让学生仔细、安静地阅读第二自然段的课文,并理解所写的内容和与第一自然段相同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第一个自然段的层次基础,即“请求——回忆——表扬”。然后让学生找出志愿者是否问过萧金华。志愿者们回忆起萧金华的故事,似乎在责怪志愿者们对萧金华的赞美。重点指导学生确定二级文本的开始和结束。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二楼的主要记忆是谁?它写的是哪个句子?(2)盖住“小金花,你有多强壮”的字样,并一起阅读上下文,看看它是否进展顺利。再想想,你认为这在课文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个转折句与上面或下面的句子有密切关系吗?最后,让学生把这一段分成三层,写下每一层的主要意思。
点击查看五年级第二册中文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