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小学作业,如何更科学的安排
2021年5月21日,山东省高密市豪麦小学师生来到麦田“做作业”。他们在农民叔叔的带领下,从远处观察小麦,学习“小满”节气的农耕知识。明亮的画面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 (后简称 《通知》 ),提出十条作业管理新规,为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明了方向。
当前的中小学作业的问题主要在哪?中小学作业如何布置才更科学?如何通过作业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围绕 《通知》 和作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记者邀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一同探讨中小学作业“减负”“增效”的可行之道。
布置作业不应“求量不求质”
记者:当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产生这些作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张卓玉:的家庭作业问题源于落后的教育观念。当把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把课堂教师的教学和课后巩固训练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时,自然会导致作业的性质和功能的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量大质低的问题。一般认为作业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巩固练习和应试训练是主要手段。但各种形式的巩固和训练往往重质轻量,错误地追求多练,熟能生巧。这样的定位,必然会导致工作太多,素质太低的怪圈。作业数量多、质量低,使学生疲惫不堪,教师束手无策,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实施德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目标来看,家庭作业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作业等同于巩固练习和应试训练,完全是对作业功能的矮化、缩小和异化。
记者:作业的育人功能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如果王月芬:说教学更多地反映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那么作业更多地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诊断和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过程。作业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的名片。作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责任感、自律性、毅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成绩等。作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与教学和评价密不可分,与教学一起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作业本质上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
张卓玉:作业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学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延伸。高质量的作业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支持课堂深度学习。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可以引导课堂教学更深更广的理解和应用,引导更有意义的学习。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作业的优势在于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场所的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满意度,以及对学生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大可能支持。近年来,一些学校的长作业和户外实践探究作业的实践充分展示了作业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做作业的过程也是自主管理、动手实践等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学校应该成为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主体
记者: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小学作业怎么布置才更科学?
首先,王月芬:明确指出,家庭作业是学校教育的范畴。家庭作业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范围,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成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继续压迫儿童的“手段”。由于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很难统一设计出一个适合所有中国学生的操作系统。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个性化、针对性作业的优势,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严格控制手术时间。控制工作时间是对孩子最基本的照顾。孩子们不仅应该在业余时间有无尽的作业。因此,建议学校坚持“提高品控量”的运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单位为基本单位设计学校运营,有效协调运营时间,加强运营内涵管理,不断构建高质量的学校运营设计与实施体系。
最后,合理对待作业类型创新。作业类型会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从而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作业的负担感和作业效果。虽然很多作业类型的创新可以发挥传统书面作业不能发挥的功能,但也不能全部否定传统基础性的作业,比如必要的记忆背诵、运算等,这些作业依然有它们必要的价值。跨学科、综合实践类、长周期、合作类、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非传统作业类型,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对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元认知能力等都具有独特作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作业类型,都要警惕形式主义,不能“换汤不换药”。无论哪种作业类型,都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王殿军:要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提高作业质量的突破口。教师布置作业,看似是一项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实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和教材,深刻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出发点,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作业,通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通知》对义务教育各学段的作业时间进行了明确的安排。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在课内作业之外,还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如何才能规避这种现象的出现?
王殿军:要通过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相关要求。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很多作业是放学后或双休日在家完成的,同时多数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课外培训机构也会布置作业。要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家校协同机制,一方面学校在布置作业方面,要做好年级组、学科组、同一班级任课老师等各层面的协调,做好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的统筹安排。教师布置作业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出发,有大局观、整体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将《通知》传达给家长,还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通道,向家长宣讲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家校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作业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既充分发挥作业温故知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的功能,又为学生的睡眠、体育锻炼和课外阅读腾出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良好的作业管理需要强化配套制度建设
记者:作业问题不仅仅涉及学生、学校和家长,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更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在完善作业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又有什么建议?
张卓玉:一是将作业管理视作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点工作范围。作业质量对学生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都应该以落实《通知》要求为契机,重新审视作业管理工作的性质与价值,真正把作业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二是建立作业研究和设计机制。应该鼓励、引导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和出版部门建立专业队伍,深入系统地开展作业研究,研发高质量作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明确本地作业研究基地在哪里,是否有基本的专业队伍,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作业产品。
三是建立作业评估与选择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研发作业评估标准和作业选择机制,确保通过专业而公正的评估,为学校和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作业。应该建立过程性的作业质量评估机制和作业退出机制,确保作业的优胜劣汰。
四是建立教师作业研发能力的培训与评估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研制教师作业研发能力标准,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通过自修、校本研修、专项培训等多种途径,整体提高教师的作业观念与作业研发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作业功能异化、量多质低的问题。应该建立作业展示、作业评优等机制,将教师作业研发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标准范围,切实提高学校对作业改革与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五是建立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试命题改革协同推进机制。考试评价方式影响作业管理与改革。要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办法,优化考试命题在学生基本素养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推动作业提质减量。(记者 唐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