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后测试指挥棒会不会变?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杨天湖桂花坪小学二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跳绳。新华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正在学习编程。新华社
在重庆市北碚区水图街道两江云顶小学,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玩魔方。新华社
【新闻调查关注学生双减负11】
开学不到半个月,很多家长和学生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双减”带来的变化。——学校课后服务较多,学生在校时间较长;作业少了,都是在学校完成的。以前家里“辅导作业、飞鸡跳狗”的场景比较少,在匆匆忙忙的辅导路上焦虑感也比较少。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亲子时光。
一方面,家长感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节奏终于回到了正轨;另一方面,记者注意到,一些刚刚从焦虑的“教育战车”上“下车”的家长,心中仍有疑虑。
考试永远是检验学习成绩的指挥棒。在“双减”意见中,对于“考试评价办法”有这样的表述:“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本地区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在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发布的新中考方案中,也有一些改革措施,比如增加“学额到校”的名额,部分科目采取开卷考试,部分科目取消考试中的百分比制,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分数分为ABCD等级),增加过程性评价。
在考试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些措施能否打消家长的疑虑,恢复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师生代表。
是否把担子压回来,不少家长在观望
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表达了对当前改革的信心,但部分家长仍有顾虑。父母的担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担心日常生活”,另一类是“担心未来”。
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一年级孩子豆豆的母亲火星,就是“为日常生活发愁”的家长代表。从豆豆三岁半开始,她的“鸡娃”之路就开始了。“双减”政策出台后,豆豆培训班由6门改为3门,只保留数学、钢琴、书法,退出“语文、英语、口才”。但是,她和其他家长一起,买了很多试卷和教材,决定给孩子“加一些作业”。
“为什么要主动给孩子增加负担?”记者莫名其妙地问。火星的回答代表了一些家长的心声:“没有考试和排名,我对孩子的基础水平毫无概念。我的孩子在班上是什么水平?你的学习有没有定期进步?如果我不理解,我无法预测他的未来,也无法为他制定一条合适的道路。我给他买了一张试卷,以便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水平,让他把每一次成长都尽收眼底。”
因此,在培训课程市场秩序逐渐规范的今天,辅助教材市场却逐渐“火热”。记者发现,一些教辅论文每个月在网络平台上都有几十万的销量。在试卷的同时还有“解题分析”,大部分会同时提供二维码,给导师几分钟的讲课视频,吸引学生进一步报班。
另一类家长是“担心未来”,他们的担心主要体现在考试评价上。北京市西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姜琳告诉记者:“中考和高考都是激烈的考试。老师常说“一分一操场”。今天,即使我们不争分夺秒,总会有孩子上不去
虽然在采访中,这些家长也承认过程性评价、等级赋值等方法给了孩子一个“容错率”,告别了“一考定终身”可能带来的错误,但他们仍在观望,看自己今后是否应该随时把学习的重担“压”回孩子身上。
减的是学生负担,应该“加”的是课堂学习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资深教授顾明远理解这些家长的担忧,但他认为首先要看到学校教育的可喜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以前,校外培训的无序发展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学生们可以说是身心俱疲。今天的国家
家提出‘双减’,主要是减掉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让校内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确保孩子们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最值得的地方,也让家长放心。”顾明远说。他认为,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经阶段。“如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了,孩子们在校内就学懂学会了,同时,分层教学又让孩子们各有发挥空间,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了,家长们还需要对他们的未来放心不下吗?还需要一步步为他们制定计划吗?”顾明远说。他建议家长们转变观念,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为主。
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何郁同样认为,改革必然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努力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是未来的方向。“其实,可以从文件用词的变化看出此前孩子们的负担有多重。之前我们谈到‘减负’,说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今天的‘双减’政策,解决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见学生的负担已经不是‘额外的’,而是重到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基础教育质量了。家长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对学生们来说,‘减负’是迫在眉睫的。”何郁告诉记者。他认为,减的是学生的负担,但随之应该“加”上去的,是课堂学习质量。“在学校,要让孩子们在学习上‘吃饱吃足’,在题目上‘练会讲透’,在学校学得越好,家长们就会越放心。”何郁说。他建议家长,不要把文化课试卷看得太重,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才是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
完善过程性评价,评价结果要“可感知”
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关乎着“双减”的效果,如何改,能否打消家长的顾虑和疑惑?不少地方已有近年来改革的新鲜经验。如上海市推行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整个体系由“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习负担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等十大指数构成,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动力、师生关系等都有明显进步。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家长仍对分数有“执念”。有家长谈到,“分数是最公平的”,担心当前的“过程性评价”、等级赋分等方式可能会导致大家都差不多、拉不开对比度的现象,所以不敢放松对分数的追求。对此,何郁认为,尽管“过程性评价”着眼于日常表现,但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状态、深度、广度及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力量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肯定看得到,学校当然也看得到。未来对于‘过程性评价’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使其进一步细化,尽量让它成为一项更加可以‘感知’的评价指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谈到这样一个事例:当年清华大学招收赴美留学生时,年轻的钱学森报名参加选拔考试,数学却没有及格。老师们分析钱学森的数学试卷,发现他是在没有学习微积分的情况下写出的答案,很多解法有独创性,加之别的科目成绩优异,最终依然给了他留美机会。储朝晖认为,这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从学生的试卷解题中,看出他的潜能。他认为,未来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认为,关于考试评价的改革,还应该注意“升学考试要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进行”。他认为,除了考试,要改革的还有招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小升初上下衔接应当尽量减少竞争现象。同时,中考不是高考的预演、不是选拔性考试,应该主要关注对学生义务教育成果的检验,并依据学生个性特点适当分流,推动因材施教。”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认为,解开评价难题还应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材观、职业观,及早在孩子心里种下有利于未来全面发展的种子,这样,也能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更有信心”。(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