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日电(记者孙静)“学生要胸怀天下、关爱祖国、担当责任、全面发展,主动肩负起能源转型时代的历史责任,主动迎接新时代能源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9月28日,在华北电力大学主楼大礼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该校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新生进行了专业介绍课。
图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提供。
每年9月,讲座如期举行,刘吉臻院士为新生开设的这门入门课持续了20年,期间从未间断。上课地点从100人的阶梯教室变成了今天1000人的大礼堂,听课的学生也从“70”“80”“90”变成了今天的“00”。
“无论几十年后,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以确保我们的职业生涯被别人追随。”刘吉臻说。
年复一年,第一课,年复一年,“核”是不同的。刘吉臻坚持每年重写教学计划、更新PPT,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自己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新进展丰富到讲课内容中。他希望刚踏入大学的学生,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放眼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在今年的专业介绍课上,“双碳”无疑成了课堂上的高频词。他用生动详实的事例说明,“双碳”与每一位大学生息息相关,并鼓励华电学子学好技能,承担使命,争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自动化2103班学生董说:“听了刘院士的课,坚定了学好专业课的决心,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做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和帮手。”
爱一个专业,首先要了解一个专业。早在2002年9月,时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的刘吉臻得知很多学生入学后要求转专业,因为“别人说这个专业不好”,于是决定给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上一堂专业介绍课。
他走进教室,和同学们分享了1989年访问加拿大的经历。他描述了出国后中外发展对比,回忆了克服科研各种困难的历程。曾经听过那堂课的学生魏振华至今记忆深刻:“刚进学校的时候,是刘老师的第一堂课让我坚定了在自动化领域发展的决心,他的家国情怀和对科研的执着让我深深敬佩。”
“一门学科的发展,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努力。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前提是热爱这个专业。作为一名学者,他忠于自己的职业,就像忠于祖国一样。”在2003年的第一堂课上,刘吉臻动情地讲了话。他期望利用这个课堂,在每一个懵懂的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通过科学研究报国的梦想种子。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听了专业介绍后表示,这是一门精彩的形势政策课,是一门生动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示范课。院士们把为人师表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就像希望之光,维系和承载着未来的美好。
20年来,已步入70岁高龄的刘吉臻院士依然精神饱满。“希望同学们传承华电精神,夯实知识基础,磨砺家国情怀,在青春奋斗中创造辉煌未来,早日成为国家栋梁。只要我的课对他们有帮助,我就会一直讲下去。”刘吉臻说。
(编辑: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