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事故频发,高校实验室如何拧紧“安全阀”

作者: 2021-11-30 浏览:

原标题:事故频发,高校实验室如何拧紧“安全阀”

危险化学品、易制毒爆炸材料的复杂浓度、学生进行实验的高流动性等因素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客观存在。但部分高校对实验室安全不重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危险化学品管理粗放,也为实验室安全埋下隐患。

“真遗憾。”10月24日晚,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材料实验室看到了爆炸的新闻画面。南京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林禽(化名)为两位遇难者感到难过,深吸了一口气。

大三的时候,他和同学在实验室里做了用灯光诱捕昆虫的实验。一天晚上9点,他们突然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最后,每个人都发现一个灯泡在燃烧。“如果周围有易燃易爆的东西,不知会不会发生火灾”。更让林禽害怕的是,因为学生们摸索实验过程的设计,不知道是否安全,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导师和安全员在场。

高校既是激发创新思维、催生科研成果的重要摇篮,也是青年学生探索科学真理、掌握科研方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它们经常成为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的地方。

仅今年,报纸上就报道了许多实验室安全事故。

采访中,多位从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研究的相关人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随着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逐步增强和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实验室的规模和类型也在不断增加。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易制毒爆炸材料的复杂浓度、学生进行实验的高流动性等因素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客观存在。但部分高校对实验室安全不重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危险化学品管理粗放,也为实验室安全埋下隐患。

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存漏洞

需有针对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法律法规,标定实验室危险品用量

化学问题占34.5%,安全设施建设问题占12%,规章制度和安全检查问题占11.1%,环境基础设施问题占10.9%.

在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教育部科技司对75家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监管中,这四大问题占比均超过10%。被检查的62所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中,100%存在化学安全管理问题,包括化学试剂储存、气体管理不规范等。

"如今,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仍然是重灾区."曾多年参与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原处长、2016年教育部首批科研实验室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冯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处置等环节仍缺乏有效监管。

据研究人员统计,近年来,50%以上的高校实验室事故是由危险化学品储存和使用不当造成的。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公共安全与消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约研究员朱国庆也有同感。“目前,学校、科研院所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储存、回收和管理,无法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特别是专用仓库的储存和专人管理基本难以落实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大学和基层单位在他们的

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注射监管的难度。“虽然《安全生产法》1030101010101《消防法》等现行国家法律法规与危险化学品管理有关,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监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完全对应的专门针对学校和科研机构使用危险化学品进行科学实验的规定,这方面的监管还存在盲点。”朱国庆说。

为此,化学专家、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徐桥建议:“高校实验室的化学药品种类繁多,风险差异很大。如果能出台标准,规定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试验剂量,或许可以兼顾科研和安全。”目前,他还在带领团队研究如何让化工厂使用最少的危险化学品,达到最高最安全的产量。

这个和南方

京医科大学资产和产业管理处处长俞宝龙的想法不谋而合:“有好几次高校实验室事故,都与危化品的使用量有关,可否针对高校科研院所制定专门的危化品管理办法和实验室的危化品总量使用标准,如实验室危化品暂存的限额、储存条件等。”

冯建跃则认为,在销售环节,商家应推出科研需求型的危化品小剂量包装,从采购源头加强管控。

缺乏消防和安全防护设计

新建涉及危险品的实验室应单独建设并设专人、专岗管理

东部省份某知名高校从事分析化学研究的教授周正(化名),现在每天进入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们前一晚是否将设备和试剂归位。如果发现有遗漏或者安全隐患,立即举起手机“抓拍现行”,将照片发到微信群。

但他发现出问题的不都是自己的学生。“有几回一进实验室,发现楼上化工实验室的水漏了下来。我们相邻的有机实验室也经常有试剂挥发,味道太大了。”周正说。

周正此前所在的实验楼是数学系腾空后留下的,化学化工学院做了改造后将实验室搬入,“做完通风、防泄漏的改造后,实验室安全有一些提升,但毕竟还是有先天缺陷。”遭遇前述几次小“意外”后,周正的实验室最终搬家了。

周正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校实验室硬件布局的现实之痛。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交叉学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前沿课题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开展。

有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总数,从2007年的24731个增长到2018年的36953个,增幅达到27%;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总面积,从2007年的2285万平方米增长到了2018年的3778万平方米,增幅达65%。激增的实验室数量与有限的高校建设用地和传统的建筑功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多数高校科研院所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危险性和安全防护措施,绝大多数实验室和学校的教学、办公、会议等人员密集场所混合在同一栋建筑内。很多实验室中涉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使用、储存,使管理的难度和安全的风险加大,一旦发生事故极有可能扩大人员的伤亡和灾害的损失。”在朱国庆看来,如果说高校早期建设缺乏为实验室量身定制的规划设计,那么后期防护手段的缺乏又加大了灾害发生的风险。

根据住建部《科研建筑设计标准》(JGJ 91-2019)第5.2.5条规定,当易发生火灾、爆炸、极低温和其他危险化学品引发事故的实验室与其他用房相邻时,必须形成独立的防护单元。同时,易发生火灾、爆炸或缺氧危险的实验室应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有爆炸危险的实验室应设置泄压设施……

但在专家看来现实并不理想。“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对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实验室,没有与主体建筑分开设置,或者分区域自成独立防护单元设置。”朱国庆说。

朱国庆建议,涉及危险品的实验室应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单独建设在一栋建筑或一组建筑中,不宜与教学、办公等普通民用建筑混合设置,并遵照国家相关管理标准严格专人、专岗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经专家论证后,可以将既有建筑按照规范要求改造为专用的涉及危险品的实验建筑。

“根据防爆要求,涉火灾爆炸危险的实验室,一般应为单层或多层建筑,而且要视实验室的类别按照防护单元设计。涉危实验室必须设专人、专岗管理,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减少岗位流动。”朱国庆同时强调,要建立完善的危险品采购、入库、储存、领用、使用、回收、废物处置等闭环管理规程。涉危实验室应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建立涉危实验的申请、论证、审批、操作、监督、处罚等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

“涉危实验应该由专门的实验老师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规程和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而不是由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和长期训练的课题老师指导。课题老师如参与实验,也必须服从涉危实验室的专门实验老师的指导和监督。”朱国庆说。

新项目风险评估难落地

加强准入管理,对不同风险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

“科学实验有较强的探索性,要经常在未知中寻找新的科学规律。而探索是有风险的,例如温度和压力是最容易引起能量积聚的,如果不及时释放,就会爆炸;又例如在从小试到中试等放大试验过程中,由于量的控制不当,条件参数未合理修正,也会引发事故;甚至如果操作者当天的身体、精神状况不佳,也有可能造成事故。”冯建跃认为,科研的价值在于探索与创新,而有时风险是难以预见的,所以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人类对未知科学的探索就是一场冒险之旅,那么有效的风险管控或许可以让这场冒险行稳致远。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实验室对所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准入和实验过程管理机制。实验室在开展新增实验项目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明确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

尽管要求在前,但现实比理想骨感。一位不具名的高校业内人士举例,就实验前的风险评估来说,制定评估规则及落实每个新项目的评估要耗费人力物力,出于种种原因,评估难以落地。

多位专家也指出,这一方面在于评估标准难以确立,另一方面在于缺乏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高校每年有很多科研项目,课题组对自己的项目应该最了解,需要在开展新项目前对人员、机器设备、原材料管理、方法工艺和环境方面的风险有详尽的掌控,再由学校科技部门审核,提出规范要求,但现在还没有形成硬性规则。”有专家认为,“想建立规则并不难,例如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有关规定,所有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在申报前需完成实验动物伦理审查。新增项目的安全评估是否也可以参照这种思路来约束?”

需要规则补位的还有高校不同风险等级的实验室。

“涉及危化品、病原微生物、放射源、特种设备的实验室是目前高校实验室最主要的安全隐患点。但目前对这4类实验室的管理,都分散在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中,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的统一的实验室分级分类具体管理规范。”冯建跃认为,出台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规范,便于梳理需要重点防范的区域,并配备重点的人力、设备进行管理。“现在有的高校也在制定细化标准和要求,但推广需要一定时间。”

如果说专业监管的需求呼唤技术标准的出台,那么,监管能否落地,则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精准“盯防”。

理想状态下,身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家”,实验室安全管理者要能制定安全和消防标准,还要能组织检查、督促整改,也要能培训师生。

但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缺人、缺专业人才”是困扰高校实验室安全专业化的又一瓶颈,不少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中,缺乏这类人员的编制,相关岗位的建制只在个位数。在东部省份某省属高校,资产管理处负责实验室安全的3名工作人员要负责校内700多间实验室的管理。同时,这些岗位也缺乏消防工程或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人才。

“专业人才不足,导致对安全和消防的监管和检查往往表面化、程序化,看不到真问题,提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难以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纠正。”有专家表示。

“事实上,这个岗位对人的要求很综合,随着交叉学科的研究探索越来越多,高校也应该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才,或者形成安全管理委员会,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管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建议。

本报记者 金 凤

(责编:郝孟佳、温璐)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