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小学咨询网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太空授课播下的“种子”发芽了

作者: 2021-12-14 浏览:

原标题:太空讲座播下的“种子”发芽了。

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堂课正式开讲。地面主教室设在中国科技馆,地面分教室设在南宁、广西、汶川、四川、香港、澳门四地。共有142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现场活动。图为青少年向宇航员提问。图片由中国科技馆提供

12月9日,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地方,一个旋转的陀螺出现在中国空间站天空和核心舱的大屏幕中央,随后“太空老师”王亚平的声音传来,“欢迎来到天宫教室”。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教学的开幕式。

张书旗对这个声音很熟悉。八年前,她还在上高二。当她在电视上看到太空教学时,有一个来自王亚平的声音和同一个陀螺演示。这是中国在神舟十号天宫一号任务期间的第一次太空教学。张琦觉得精彩、有趣、激动。从那以后,她对太空的热爱就失去了控制。

如今,八年过去了,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内第一次太空教学的孩子们长大了,很多都在讲“长大后我会是你”的故事。

张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她成为了空间站任务的飞控测试员,身边的同事日夜守护着天上的航天员英雄,既自豪又开心。

巧合的是。她的同事李世波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29厂焊接成型制造中心,也有着类似的成长故事。八年前,当李世波第一次观看太空讲座时,他还是一名学生。他对太空知识很好奇,尤其对宇宙飞船感兴趣。8年后,他成为空间站大型金属舱焊接装配团队的一员。看到宇航员在他参与的空间站教学,他非常激动。

不久前,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音乐盒”卫星乐器装置,将从外太空采集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之声。这个创作灵感来自八年前的太空讲座。

……

“至尊”讲堂里种下的梦想种子已经发芽。

一只陀螺转出航天梦

24岁的王楠是山东高密一中的高二学生,上次看太空讲座的时候。

八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得知神舟十号任务将在太空授课后,王楠每天都在期待着电视直播。当时“太空教学”这个词大家还不太熟悉,周围的同学也不太懂。为什么她提到的时候总是笑?于是,她动员全班甚至全年级的人来看“这个班有多神奇”。

她还是忘不了那天早上:2013年6月20日10点左右,是中小学第三节课时间,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

然后,这个小屏幕与空间相连。王亚平的声音从电视里传来。王楠和班上50多名同学一起,看了王亚平在失重环境下演示的陀螺、钟摆、水球等实验,以及地球上很难实现的“特技”动作。

令王楠高兴的是,刚刚在课本上学到的牛顿定律和万有速度,被宇航员以如此特殊直观的方式验证了。

在《水球倒影》的镜头里,王亚平水汪汪的大眼睛和波光粼粼的水球相互搭配,戏谑的一句“看,你还能透过水球看到我的倒影”,整个画面被定格为《太空教室》留给王楠最好的记忆。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为在直播中总能听到“某某监控站”或“某某监控船”的声音,王楠毫不犹豫地将6个首选专业全部并行填报为志愿“自动化”或“测控”。后来,她进入了自己喜欢的测控专业。

2018年,王楠保研去了北航,坐在北航的实验室里。她研究了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陀螺仪。巧合的是,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中解释的内容之一是“陀螺的同轴度”。

“也许这个小小的陀螺就是让我和宇航员们不停旋转、不可动摇的命运吧!”王楠说。现在,她已经研究生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宇航员。

追着航天员脚步长大

2008年,王7岁。但他仍然记得那年9月的一天。晚饭后,他早早地蹲在电视机前,等待神舟七号夜间发射的专题报道。

每分钟过去,“10,9,8.2、1、点亮!”

随着清晰响亮的口令,王从屏幕上看到了发射塔下的火光,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几天后,宇航员翟志刚说:“我已经离开机舱,感觉很好”,这让他再次兴奋起来。

从那以后,王每当听到关于太空飞行的消息时总是竖起耳朵。五年后,在神舟十号任务官宣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宇航员将进行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包括太空教学……”

那时,他已经是初中生了。自然,上课是每天的例行公事,但这是他第一次听说在太空教学的新事物。

讲座当天,他和学校的同学提前在电视机前等候,画面被切到了“太空教室”。他看见王亚平“飞”了过来。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亚平先生迅速打开话题,讲解了失重状态下物体运动的特点。

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以及牛顿定律等。

  “这堂课虽然不长,但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能够创造全球最大的‘课堂’,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京天说。

  此后几年,他持续关注有关中国航天的新闻。

  2020年7月23日,刚刚从高考战场上走出来的王京天,来到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这一次,他在现场见证并拍摄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升空的全过程。

  见证了中国“奔火”的震撼,他暗自下定决心,也要把中国载人航天的里程碑记录下来。

  次年4月29日,王京天和朋友再次来到海南文昌,这一次他们送行的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他们一起拍下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天和核心舱发射的画面,并制作成视频,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航天、热爱并支持中国航天。

  天和核心舱飞向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这次任务后,中国空间站任务的每次发射,王京天都追到现场进行拍摄,并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

  “8年前的那堂课,让我真切感到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成就。通过制作视频,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孩子了解中国航天。”王京天说。

  8年过去,王京天已从初中生成长为大学生,时间在流逝,但他对航天的兴趣还是像第一次聆听太空授课那般浓厚,他说,今后“天宫课堂”的每一堂课都要追下去。

  最高课堂的最深“播种”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王嘉杨的航天梦,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那时的他,刚刚步入小学校园。年幼的他并不知道什么是航天,仅仅是被电视上火箭升空的画面吸引,一边听着爱好军事的父亲给自己讲火箭知识,一边好奇地想象着蓝天之外的世界。

  在那之后,每次父母带他去逛书店,他总是喜欢在科普书架上翻看天文和航天方面的书籍,津津有味地“研究”着新星爆发、黑洞、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

  2021年10月14日,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的航天员见面会上,当王亚平再次说出那句“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时,王嘉杨顿时感觉自己的心被揉了一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高一的夏天。

  那是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后的第二天,高中物理课上,老师拿出半节课来回顾太空授课中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片段。王嘉杨不仅惊叹于微重力环境的神奇,也突然觉得手中试卷上的小滑块、斜面和传送带不再“面目可憎”,即使这些习题依然令他头大,但他打心底意识到,这些困难与挑战是追寻科学真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铺路石。

  时至今日,那场太空授课已经过去8年,但王嘉杨对航天的热爱并未因此而衰减分毫:长五首飞、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核心舱发射、航天员出征、出舱行走……每一次航天重大任务的庆祝者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被王亚平“圈粉”的这些孩子可能不知道,王亚平老师的飞天梦,也是在18年前杨利伟飞天时种下的。

  当年23岁的王亚平,同样坐在电视机前关注这一历史时刻,她脑海里一个小火苗“腾”地被点亮了:“中国现在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杨利伟飞天点燃了王亚平的太空梦,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又引发无数学生对航天的向往,这在她看来也是一种接力。8年前一堂太空课,让她拥有了几千万学生。回到地面后,她收到很多学生来信。一名学生在信中说:“自己会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地爬上树,一天,会变成一只蝴蝶,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有人说,这是最高处授课,最深处“播种”。

  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开讲,他们在空间站播下的太空种子,又将开出哪些花朵?我们一起期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责编:郝孟佳、温璐)
THE END

相关资讯

欧陆平台-网站|首页
国际古地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今日开笔!陕师大连续16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四川高校外籍师生走进“彩灯之乡”自贡制作传统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