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高人才吸引力厦门抛出“橄榄枝”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厦门是一座独特的城市。我爱这个城市的一切。我与这座城市和谐相处!”最近,在厦门的一次国际朋友故事会上,来自印度的斯密塔描述了她生活了14年的城市。她和丈夫于2007年来到福建,目前在厦门的一个社区工作。当天,近50位国际友人齐聚一堂,分享在厦门工作、创业、生活的故事。
不仅仅是吸引国际人才发展,厦门多年来以求贤若渴的开放态度,给予企业家和员工优惠政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生根发芽。
人才基金为军官提供“硬核支持”。
“厦门推出的人才基金,为我们这样的年轻企业提供了急需的资金需求,解决了我们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谈及厦门为什么吸引创业者落户,刚刚注入厦门人才创业一号基金的明建(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从华有一种感触。
针对创新型人才企业的特点,如研发投入大;d、下游导入周期长,资金需求旺盛,厦门今年先后成立厦门人才创新创业一号基金、双百人才基金,走上了人才工作政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陈从华表示,公司主要从事自动驾驶预装产品,拥有30多项专利,发展前景广阔。从2016年公司成立到2019年,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到1000多万元。今年在人才基金的推动和牵线下,企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亿元。
据了解,今年6月成立的厦门人才一号基金是福建省首只人才基金,总规模3亿元,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为有“股权主张”的人才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目前,该基金已批准8个项目,涉及7000万元。
厦门市人才创新创业一号基金创始人之一厦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人才基金通过对优秀人才给予持续的资金投入,帮助人才企业快速转化科研成果或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人才对接资本的“关键环节”,有效解决人才企业“有智无资”的发展痛点。
人才评价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
如今,厦门聚集了一大批大数据高科技新兴产业集群。随着信息安全大数据、医疗保健大数据、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细分领域的日益专业化,新行业从业人员原有职称难以匹配行业新趋势,职称评审滞后于行业发展,成为制约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
谁来评价新行业人才?评论什么?通过厦门的职称评审改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
2020年底,厦门率先增设福建省“大数据专业技术职务”和“机电元件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为新产业选拔就业和人才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使职称设置与城市战略需求同频,与产业发展同步。
孙毅,第一批大数据专业技术职称,在移动刑侦研发工作;厦门美亚柏科信息有限公司d中心“我从事大数据专业已经11年了。在此之前,因为没有对应的应用专业,所以从来没有评过职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据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职称改革前,像孙毅这样的一线技师只能通过职业资格获得证书
不仅如此,厦门市科技局科技人事处处长雷洛介绍,厦门还首创了外籍人才职称评审机制。经评估具有厦门市工作技能水平的外籍人才,可申请有效期为一年的工作证。承认中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作证有效期可延长至3-5年。
不是一切,而是一切。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厦贡献人才,厦门还突破地域、户籍、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出台了一系列灵活的人才专项激励政策。
今年6月,第一批来自厦门的博士——清华大学在厦门开学。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五道口金融学院等顶尖院系的33名博士生进驻厦门美亚柏科、建林集团、厦门银行等22家企业。
厦门每年都会对短期用工和项目合作引进的灵活人才和用人单位进行奖励。其中,对引进人才数量、累计工作时间、灵活人才投入、经济社会效益等成绩突出的用人单位,可获得最高20万元的人才激励和待遇保障专项补贴。
据统计,第一批医生在厦门服务期间,为企业梳理了45项技术需求,帮助解决了34项技术难题,开展了18项研发;实验。目前博士团80%以上的成员都表示有意向来厦门发展或与所在园区合作,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
"厦门已经成为清华博士生的热门选择."厦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近者喜,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展示竞争的舞台,也是有志之士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傅晓波)
(编辑: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