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学习应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为基础。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例子中介绍,反映丰富的生活气息,及时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情境的引入引发矛盾,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发现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苏教班一年级数学书,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用多(少)、多(少)一些和相似的词来描述数和数之间关系的大小,并感受这些词的含义。
2.培养和发展数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用更多(更少)更多(更少)一些和相似的词来描述数字和数字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感受越来越多两个单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水彩笔、卡片(每人4张)、试卷;安排一组4人;
教学过程:
一、竞赛介绍
对话:你暑假去旅游了吗?你玩得开心吗?今天,老师还将带你去北京进行一次数学旅行。你想去吗?出发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看,这些是我们上学期知道的一些平面图形(课件:矩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试试一分钟内你喜欢多少张照片?(选择图形)
当比赛的时候,学生们计算他们画的画的数量并告诉每个人。(按姓名回答。)
二,研究性学习
(a)了解更多、更多。
1.对话:一个孩子画了(板书学生画了22幅左右),蔡老师也试了。我画的画比他画的多得多。猜猜蔡小姐画了多少幅画?
这里有三个答案,你认为应该是哪一个?为什么?展示课件:
16,30,68
(学生回答。黑板上写:68到22)
2.问:如果蔡老师画了30幅画,她应该如何与22幅相比较?(先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然后按名字回答)对话:学生说的比30到22多一点,比30到22多一点,这意味着他们都是对的,可以说比30到22多一点。(板书:30至22页以上)
3.问:你猜猜蔡老师画的图有多少幅变成了16幅?你为什么不选择16岁呢?
如果你画超过22个数字,请举手。画的数量是超过22幅还是更多?(说出要回答的学生)
5.小组合作:将小组中自己画的图片数量与其他人的进行比较。假设它越来越多。(首先在小组中,然后说出要回答的小组名称。)
6.问:更多意味着相同吗?在什么情况下你会使用更多,在什么情况下你会使用更多?(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区分它们,如手势和语言[,如果有许多,许多,许多,许多,许多,许多,许多]
(2)知道得少,知道得少。
1.谈话:我们刚刚学到了很多很多。你还会怎么想?(提示:尽可能多)
问题:68比22多得多。你还能说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另一个结论:22比68少得多。在黑板上写字:22比68少得多)
超过30到22岁,你还能说什么?(按姓名回答。黑板上写:22到30)
2.摘要:多与少是相对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一些),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一些)。
(3)立即使用。
问:你能比较一下你生活中的两件事吗?(用名字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课堂上的学生比老师少得多,课堂上的学生比老师多得多)
(4)知道“差不多”。
1.创建场景。现在我们要去爬长城。所谓“不爬长城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你敢爬上去吗?看,爷爷和奶奶也在这里。他们多大了,这么强大!(课件播放录音:[爷爷:我今年65岁;奶奶:我和你差不多大)
问:奶奶今年可能多大?
(小组自由讨论,全班交流:也许多一点,例如,66岁;它也可能更少,例如,64岁)他们真的很好!
2.总结:它可以或多或少。(板书:差不多)
第三,拓展练习
(a)(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7页,问题4)
1.问题:游览完长城后,我们去科技馆看看吧!看,桌子上有两摞科技书。你能告诉我们你今天学了两摞科技书中的几摞吗?蓝图有多少份?(红色副本的数量与蓝色副本的数量大致相同)
2.(添加了课件演示蓝图)问:发生了什么变化?(蓝图类似于红皮书→更多→更多)
(课件显示:蓝图类似于红皮书)问题:想一想,如果蓝图小于红皮书,它们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始版本减少,红色版本增加)
(2)(课件展示课本第18页,问题5)
1.创造一个场景:每个人都过得很艰难。猴子和小猫给我们买了一些水果。(课件播放录音:[猴子:我买了一篮子苹果,20个;小猫:我买了一篮子草莓。你知道有多少草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