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周瑜“非常高兴”,他让诸葛亮承诺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回望过去,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所以他精心策划和安排了这次对话,并以公事为幌子,一步步把诸葛亮逼到了“死无退路”的境地。这种“喜悦”是周瑜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态度。他很高兴诸葛亮没有看穿他的计划,他成功了。通过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个伪君子,心胸狭窄,不顾大局,容不得别人。
第二点是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说诸葛亮不想造箭。周瑜被“迷惑”了。竹子、羽毛和漆器都是制作箭不可缺少的材料,但是诸葛亮没有使用这些材料。周瑜不明白也不相信这一点,但他没有采取积极行动调查和查明事情的真相。这表明他太自以为是,认为他的计划万无一失。在任何情况下,诸葛亮都不会在三天内造10万支箭。这也从侧面与他的“才不如人”相矛盾。
第三点是诸葛亮及时送来了箭,周瑜“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一声叹息既有怜悯也有钦佩。我已经计划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仍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自然,我感到抱歉。诸葛亮的聪明计算、周密考虑和安排超出了他的能力。面对现实,周瑜只能无奈地说:“我不如他!”
纵观周瑜的三次表情变化,不难看出,本文对周瑜的描写只是为了对比诸葛亮。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不仅输给了诸葛亮,还输给了他的智慧、气度和人格。
点击查看五年级第二册中文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